2021年5月22日,中国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在长沙去世了。相比于在同一天去世的另一位科学家,袁隆平在老百姓中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长沙群众聚集在街道上为德高望重的袁隆平送行,网络上对袁隆平的哀悼也一时铺天盖地。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对袁隆平先生去世的哀伤逐渐平复,但是关于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吃饱饭的争论确越来越激烈起来了。

有人说多亏了袁隆平,中国人才能吃饱饭。这一言论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有人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并没有成为最广泛种植的水稻,大都数人吃的米饭也不是来自杂交水稻。有人说是家庭联产承包制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人才能吃饱饭的。还有人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化工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化肥、农药产能的迅速扩大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兴建才是中国人能吃饱饭的真正原因。甚至还有人说,就是没有杂交水稻和化肥,中国人其实应该也能吃饱饭的,一直不能吃饱饭的只是底层人民,底层人民群众不能吃饱饭不是生产力的问题,而是分配制度的问题。网络上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也吸引了不少人关注和反思这个问题。

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吃饱饭的?这是一个绝对不可能有公认正确答案的问题。因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这样一个天大的丰功伟绩,谁都不想分给其他人哪怕一丝的功劳。不过我觉得可以反过来思考,让中国人一直饿肚子的原因是什么。

填饱肚子是所有有肚子的生物的本能。如果不是面临着比饥饿更严重的威胁,人们一般是不会让自己长期饿肚子的。那么历史上让中国人一直饿肚子的原因有哪些?无非天灾人祸罢了。天灾往往只能持续影响几年的时间,然后才能逐渐修复。人祸持续的时间往往更长,波及的范围也更大。但是,为什么大家习惯性地把天灾排在人祸的前面?难道只是因为古人对天地的尊敬或者迷信吗?我想不是的,因为人祸往往是天灾引发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深刻描述了底层人民不甘于冻死、饿死而起义造反的合理性。起义造反引发的战争和动乱进一步破坏了生产,使粮食的供应更加不足,同时战争也会使人口迅速减少。一般来说,人口减少得更快,战争和动乱会在人口与粮食产量平衡后平息。

统治阶级里也有聪明的人,难道不知道合理应对天灾吗?在天灾不太严重的情况下,足够聪明的统治阶级暂时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是可以避免起义和动乱的。但是当天灾足够严重的时候,再公平合理的分配也不能避免动乱和战争的产生。只有当生产力提高,分配方式的改革(即统治阶级暂时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才可以抵御更严重的天灾。

怎么才能填饱肚子是所有人都不应该忘记的问题。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吃饱饭的?值得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去反思并独立给出自己的答案。

近代中国连年不断的战争使人口迅速减少,减少了粮食总量的需求,才让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以不太发达的生产力可以养活中国人。后来生产力不断提高,人口也逐渐增长。虽然两者的增长步调不可能完美一致,但是总体协调,才让我们免于经历长时间大规模的饥荒。更好、更多的农药、化肥、种子是生产力的增长。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市场经济为主的分配方式也顺利适应了人口规模的增长。

1 对 “关于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吃饱饭的争论”的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